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中国的环保模范城市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既有传统工业城市,也有旅游城市,既有资源型城市,也有特区城市,既有中西部城市,也有东部城市。

以上两点造成环保部门在污泥的规范化处置方面难有大的突破,但环保部门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负有统一监督管理责任。一些已经建好的污泥处置设施,由于在建设前未考虑污泥的无害化处置问题,以及在污水处理费中原本就未包括污泥处置费或者虽然包括了但长期被挪作他用,致使污泥处置设施的日常运行资金得不到保证,难以维持正常运行。

我院召开2012年度上半年手术室联席会

比如相当一部分水处理设施是由市政部门建设和运行的,部门之间的不配合使得环保部门在监管和执法上困难重重,处境尴尬。污泥危害有目共睹,但目前的困境是,虽然各级环保部门和建设部门都已意识到水处理污泥的不规范处置带来的巨大危害,但由于资金和体制问题,水处理污泥的污染一时还得不到根本解决。《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的操作解释中,明确规定出水水质和其他指标(如污泥处理等)达不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应处理量按零计。但由于建设资金和环境价格体系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中还存在重水轻泥的现象,即重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忽视污泥处置设施的配套,重视维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忽视污泥的规范处置,造成大量污水处理后的污泥得不到有效处置,引起新的环境问题。我们希望更多人参与讨论,对建议的可行性(特别是用污水集中处理率与污泥规范处置率乘积作为污水有效集中处理率是否科学)进行深入探讨

现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可操作性不强,对不规范处置水处理污泥的环境违法行为,较难在现行法律中找到准确的法律依据进行处罚。有没有办法能从根本上解决重水轻泥的问题?本期刊登一位基层环保工作者的建议。旱灾则是指干旱对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影响,产生了危害,是自然与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

历史上多次极端旱灾都持续三年以上。季风虽然较有规律,但其途径和强弱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北方经常发生干旱现象。当季风较弱、南方的暖湿气流无法到达北方时,北方则可能出现干旱。对于农村地区,需将宣传、市场和政府扶持等措施综合起来,切实提高高效灌溉的积极性,大幅度减少农业用水量。

全国农作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由20世纪50年代的43.5亿公斤上升到90年代的209.4亿公斤,而2000年以来更是高达372.8亿公斤。同时加强旱灾防范的意识教育,以家庭和社区为单位增加水源分散储备能力,减小旱灾的脆弱性。

我院召开2012年度上半年手术室联席会

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很多低产田由于灌溉设施的改善变成了高产田,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高。除了应急职能外,防总应针对备的问题发挥日常的组织协调功能,加强国家与各级地方防办的职能。再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的多年降水和水资源量数据建立各地区干旱期降水减少量和水资源减少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计算出受旱区内不同区域的水资源量。考虑到我国目前和未来的人口压力和资源制约,如果发生大范围持续多年的极端干旱,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回答如果明末7年连续干旱旱情在2050年以前再次发生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当我国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发展强盛,与其它区域高气压联成一体,大范围的持续干旱就会出现。因此,在平时国家防办除了在水利系统发挥影响力外,难于真正组织协调各部门进行系统化的灾前准备。由此可见,我国无论南北,干旱都频繁发生,这是自然规律所致。一、什么是干旱和旱灾?与永久性的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域不同,干旱是在一定区域的较短时期内,因降水明显少于正常状态而导致水资源减少、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一种自然现象。

第四,加强信息化预警技术研发。由近年的干旱影响可知,地表水,包括大中型水库蓄水,由于旱期的强烈蒸发和过度取水,在短时间内会急剧减少,难于满足应对持续干旱的用水需求。

我院召开2012年度上半年手术室联席会

其次,传统的灌溉系统水资源利用率低,扩大传统灌溉面积只能加快北方水资源消耗速度。而北方水资源已经被过度开发的区域要主动减少粮食产量,休养生息,逐步恢复水资源储备。

总之,我们认为旱灾是可以有效防范的。在粮食生产方面,除需确保充足的粮食储备水平外,还应预备高产的薯类作物种子,一旦发生大范围旱灾,根据区域间旱情差异,在有条件的地区扩大这类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第一,国家防总和防办系统的职能改革。首先,需制定政策,根据人口与资源规定各省的粮食生产的责任与量化任务,在近期内用政策与经济相结合的措施,重新提高南方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半年以前,内蒙古和辽宁西北的伏旱和秋旱导致大面积粮食绝收。最后,还需加大对干旱的科学研究工作,加深对干旱的自然过程和成灾机理的认识,提高干旱的管理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临时找水、打井的被动应急局面。当季风进退时,南北冷暖气团交汇产生锋面,大气垂直对流加剧,形成季节性南北移动的降水带。

本文重点针对五个问题,对有关干旱的常识、旱灾对我国的威胁和我国抗旱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对策作初步探讨。旱灾的形成过程较其他灾害缓慢,首先出现的是土壤墒情(含水量)降低,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江河湖泊水源减少,正常取水出现困难。

崇祯大旱期间,北方大部的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5%—47%,黄河出现自然断流。与南方纬度相同的其它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荒漠和半荒漠气候,如墨西哥西北、非洲北部、中东、南亚西部等区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沙漠带。

这一条例规定了抗旱的工作原则与方向,但更具体的条款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法规体系。旱灾保险的市场培育也是转移和分摊旱灾风险的有效手段,应加强这一方向的研究和国际经验交流。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年降水量减少30%和45%分别为中等干旱和严重干旱两个等级。难于通盘考虑水资源、农业、环境、生态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问题,也难于全面解决目前南北方粮食生产宏观结构失衡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区域灌溉的需水量与水资源量的差,估算灌溉面积的减少量。而立足于备则需功在平时。

从体制上看,目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防总)的实际职能还主要定位于抗,而不是充分体现晁错思想的备。在持续多年极端干旱里,地下水将成为唯一的生命线。

为及时掌握旱情与灾情发展、评估未来灾情变化趋势、提前制定应对预案提供决策依据。恢复地下水并不需要建大规模水利工程,但需要大力提升政府对资源的管理水平。

三年以前,川渝大旱导致大幅粮食减产和上千万人畜饮水困难,引起社会对旱灾的广泛关注。而南方很多省份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降,复种指数减小,导致南方粮食总产量减少通过使用燃油添加剂,全部柴油车实现了节能6%的目标。石家庄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数据显示,目前天然气公交车一氧化碳排放量为每辆车每小时7.8克、氮氧化物362克,无颗粒物排放,1698辆天然气公交车每天排放总量为7.85吨,与柴油车相比降低了66.86%。

营运期间,每辆车每小时排放一氧化碳400克、氮氧化物700克,1700辆车每天排放污染物总量约为23.69吨。同时,石家庄市还对老旧车辆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更换高压油泵、废气涡轮增压器、改造进气管路等技术手段,治理尾气超标排放车辆600余辆。

日前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公交行业通过大力引进天然气环保公交车等措施,每年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8677吨,为改善石家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石家庄市区有公交车3018辆,其中天然气公交车1698辆,占总数的57%。

从2004年开始,石家庄市公交总公司从车辆购置入手,分期分批购进环保天然气公交车,特别是2009年一次性购入了天然气公交车600辆。据石家庄市公交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石家庄市区有公交车1700辆,基本以柴油为主要燃料,每天消耗柴油约为30吨。